中国大部分的礼品盒包装实在太丑了,当然包括茶叶的。这让人想弄清楚,这股恶俗的潮流是怎么兴起的,而它的审美基础又是什么。不过,探究茶叶包装的历史之后,发现它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有趣和更复杂。
中国茶叶历来外销和内销,而自清朝茶叶成为出口大宗后,茶叶总是或多或少影响着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。这种内外并重的双面经济和文化关系,让茶叶不得不时刻面对来自中外两个视角的检验,这种差异让我们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历史细节与心态。
比如,“一流茶叶、二流包装、三流价格”,从这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,对茶叶出口的描述话语中,我们能看到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,造成的这种从内到外的思绪变化,一步一步衰落的自信心,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忧愁。
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绿茶包装
茶叶出口向为我国贸易大宗,在清末中英贸易中更占绝对的顺差地位。可是等到中英鸦片战争后的第47年,这项贸易已趋衰落。
1889年,中国茶对英出口量首次被印度茶超过,“进入二十世纪后更是一落千丈,经营茶叶不再是快速敛钱的捷径,华商甚至将其视为畏途。”
此时华茶茶商们有切肤之痛,希望通过某种契机扭转困境,而这个契机就是在1915年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。
其实不光是中国茶急需这个机会。彼时国民政府刚成立不久,更为急迫想在国际上展示自己的国家形象,1913年6月巴拿马赛会事务局便筹备成立,此时他们有一个远大的目标,以举国之力,“西渡太平洋与万国争辉”。
针对茶叶的现状,当时由江苏省发起专门的研究会议,最终决定着重解决调查、制造、包装三个方面的问题。这是因为,彼时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手制茶不洁净,当时欧美茶叶的包装以包装盒或铁罐为主,不管从设计还是实用性上,中国茶叶的粗劣包装与之相距甚远。
茶语网此前发表过一篇文章《民国时期茶叶包装大赏(下)世界级的茶叶包装》(点击标题即可阅读),专门梳理过那个时候世界各地茶商的茶叶包装。
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,此时俄国茶商大篷车公司、英国玛莎威特茶叶公司、英国皮卡迪利红茶品牌、哈格里夫斯父子公司、立顿、川宁等公司的茶叶包装,不管从材料还是设计上都美感十足。
比如,大篷车公司当时的茶叶包装盒,主要是木质和铁质品。茶叶盒直接将茶叶的广告信息印制于上——以典型的俄国庄园风景图为展示点,公司名称“Караван”以水印形式抢眼。再比如,哈格里夫斯公司生产的茶叶包装,具有工业元素。
▲ 二十世纪初哈格里夫斯公司生产的茶叶包装,内层为锡纸
为了选出全国最优秀的参展品,赛会事务局组织了很多的热身活动,比如地方性博览会,以及组织大资本茶商参加此前的南洋劝业会,甚至还参加了1914年日本大正博览会以了解日本筹备巴拿马博览会情况。总之,希望从工艺和包装上全面改变中国茶的形象。
可以说,因清政府在工业革命时代闭关锁国,脱离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步伐,而造成的近代中国的悲情,终于在曾经不可一世的茶叶领域显现出来。
1905年,清政府首次派员到印度、锡兰考察茶业,拥有上千年茶叶制造历史的中国,在最骄傲的茶叶领域也面临着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”,从而不得不走向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地步。
当然这是一个行业长期垄断的自然结果。而由于茶叶包装设计上的落后以及带来的出口受阻,从而也促成中国茶叶包装在近代的首次变革。
在那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,我们可以看见这种变化。华茶共得8项大奖,名誉奖章5个,金质奖章20个,银质奖4个,此外还有4种茶叶得到好评,对那些茶叶的评语是“精详装潢”,“华丽实足代表华茶之特色”。
其中福州马玉记商号参展,获得金奖。这款茶的外包装为脱胎彩绘漆盒,内配锡制茶叶罐,漆盒两侧配铜提把儿。木盒正面描绘蝴蝶花草,栩栩如生。英文说明表示,这些漆器茶叶箱是专程为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生产的。
▲ 福州马玉记商号当年获奖茶叶的外包装
后来研究表明,那段时间,为了适应茶叶外销欧美的需求,锡茶叶罐外以漆盒包装成为外销包装的主流。为了迎合欧美的审美流行色,漆盒通常描绘中国人日常生活场景的图案,且喜欢装饰大大小小的开窗(开光)形式,显得富丽堂皇。[1]
而此前茶叶的内销中,清代存放茶叶的器具与明代并没太大的区别,主要以茶叶罐以及茶叶瓶为主,材质比明代更加广泛,瓷、陶、竹木、金属、漆等。[2]
茶语网曾发表过的文章《民国时期茶叶包装大赏(上)国内篇》(点击标题即可阅读),也可以看出,民国时期茶庄林立,茶叶包装样式上中西审美皆赋予了特殊影响,呈百花齐放的景象。